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
“我见青山多妩媚,料青山见我应如是”出自南宋词人辛弃疾的《贺新郎·甚矣吾衰矣》。辛弃疾(1140 - 1207),原字坦夫,改字幼安,别号稼轩,汉族,历城(今山东济南)人。他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,21 岁参加抗金义军,不久归南宋,一生力主抗金,曾上《美芹十论》与《九议》条陈战守之策,但由于其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,后被弹劾落职,退隐江西带湖。此词是辛弃疾在带湖居所失火后举家迁往铅山县,于瓢泉所筑停云堂中创作,当时他感慨自己老迈,友人零落,壮志难酬,在独坐停云堂面对青山时写下了这一传世名句。
诗句的意思是“我看青山,秀美可爱;猜想青山看我,也应该是这样的感觉” ,即“我见到眼前的青山多么妩媚可爱,料想青山眼中的我应该也如此”。
从词人创作心境来看,当时他因无物(实指无人)可喜,只好将深情倾注于自然,不仅觉得青山“妩媚”,而且觉得似乎青山也以词人为“妩媚”,这与李白《敬亭独坐》“相看两不厌”是同一艺术手法。词人在这两句中达到了景与人合化为一的境界,他不仅从青山的俊美中获得了很深很强烈的审美快感体验,还自比风景,料想青山此刻的想法应该和自己一样。这里体现出一种主体和客体之间平等的对话,人对自然有着喜爱与欣赏,也认为自然对人有着同样的情感回应。
主体和客体之间存在着一种互动关系。正说材料,即“主体看到客体很美丽,料想客体肯定会以美丽的姿态回报给主体,所以主体也就变得美丽起来”,比如“生活是一面镜子,你对它笑,它也对你笑;你对它哭,它也对你哭”,强调了主体与客体之间平等对话所带来的积极影响。反说材料,“我见青山多妩媚,但是青山见我未必如此”,主体在客体面前可能只是一厢情愿,如有人看到牧场中羊妈妈和小羊羔的和谐之美,用相机拍照时闪光灯惊吓了羊妈妈,导致小羊羔被踩伤,这体现了人类行为可能得不到预期的反馈,反映出人类的自私等问题。
它启示我们在生活中要以积极、友善的态度去对待周围的人和事物,就像词人欣赏青山一样,当我们用欣赏和热爱的眼光去看待世界时,可能会收获到世界给予我们的美好回应。同时也提醒我们要考虑自己行为的后果,不能只从自身意愿出发,要尊重和理解他人、他物,避免因自身的不当行为破坏和谐与美好。
辛弃疾的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,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。这两句诗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浪漫的想象,展现了辛弃疾词作细腻柔媚的一面,将人与青山的情感互动描绘得生动而深刻,丰富了词的内涵和表现力,成为宋词中的经典名句。
青山在中国文化中是一种重要的意象,代表着自然、永恒、宁静等。“我见青山多妩媚,料青山见我应如是”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的亲近和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,传承和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相互依存、相互欣赏的精神内涵,在后世不断引发人们的联想与思索,成为文学创作和文化表达中的重要素材。
本文地址: http://huishouren.com/post/79256.html
文章来源:回收人
版权声明:除非特别标注,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,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。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